时间:2017/10/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8月26日下午4点半,沿着沙漠公路S线奔波四百余公里后我们顺利抵达和田。这是自年春节探家之后再次回到家乡,中间已经又间隔了32年!32年,不算长却也很不短的一段时光,这期间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现在会是怎样一种状态?这是回和田前一直萦绕在心里的问号。思乡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结,而近乡情怯也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既包含着还原记忆的渴望,也隐含着万一不识故里的失望。正是这种既渴望又担心失望的心态,才演绎出数不清的乡情乡愁。当晚,志江、月梅两口子在王农老兄等和田朋友举办的接风宴后提议到西河坝游玩,我和同行的姐姐、桑姐姐、王嫂、跃进等一行人就怀着一探究竟的忐忑心情沿着一条不知名的街道向西边走去。

行走中志江对我们介绍说,西河坝就是过去城墙外边的土沟,现在改建成了一座休闲广场。听他这样说,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早先城墙外那条边缘参差不齐的沟壑以及沟边丛生的柳树、沙枣树、芦苇和沟西边土坡上的菜地。在我的记忆里,那条土沟与当年建筑公司背后的土沟是相连的。上初中时,我和志江有时会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从要武中学后门溜出去,顺着夹在南面玉米地和学校围墙外菜地之间一条浮尘蒸腾的下坡小路走到坡底,到那条土沟里游逛。挤在土沟底部的水流很小,但不知多少年的流淌和冲刷,竟然也造就了很宽的沟壑。沟底到沟两边是蓬乱无序的杂草,两边壁立的土塄很像峻峭的山崖。这种地貌对当时没近距离接触过山体的我们很有吸引力,以至不惜旷课也沉迷其间。后来的日子里,这条细流涓涓的土沟曾在我的梦中变成一条很宽的大河,绿色的河水舒缓地流淌,岸边是枝条划过水面的葱茏垂柳。当年不知道土沟的名称,有叫它学校后面渠坝的,有叫城墙外边渠坝的,有叫小河坝的,有叫西河坝的,还有叫西门外渠坝的。那时裸身城外、深藏在庄稼地中的土沟,如今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容颜展现在面前?它会以什么样的景色让人们留恋而月夜游玩?

在街道前方走下台阶,就到达了一处绿树环绕、灯光明亮的休闲场地。从位置上看,这里应该是广场的南部,正北边是一座彩灯闪烁的大桥,我想那可能就是志江说的西大桥。顺着柳荫下的环湖小路,我们几个人连张望带揣测地朝着大桥而去。小路上的人不少,看样子都是晚饭后出来遛弯儿的。不论身着休闲服装且走且聊的汉族男女,还是衣着艳丽的维吾尔女郎,也不论是身着长连衣裙手牵小巴郎的维吾尔老妇,还是头戴小白帽、须髯整齐的维吾尔老汉一个个都神态安逸地徐步而行,让身处其间的我们也受到感染,不自觉地融入这安宁怡然、悠闲轻缓的气氛之中。穿过桥底就到达了广场的北部,这里跟南部清幽静谧的情形大不一样,音乐声、鼓点声、游人的欢笑声此起彼伏。行走中我四处打量,发现桥北边的湖面大致为南宽北窄中间细的葫芦形,被两座直线型、一座“S”型的栈桥分为大小不等的四块水面。在紧靠大桥的湖水边,几个五、六岁的维族小男孩正借着湖边的灯光一边指着水面一边欢快地往前跑。我和姐姐弯腰朝被灯光映照成透明状态的水里望去,发现水底不仅有叶枝曼舒的水草,更有许多小鱼在水草丛边轻快地游动,那几个小男孩正是看见了小鱼而兴奋地追逐。

广场一角

广场灯火

西大桥远眺

最北边的湖面上布满了睡莲,湖面东西两边是枝条婀娜的垂柳。从湖北边开挖的土方和吊臂高悬的工程车看,扩建或其他的工程正在进行。站在横跨湖面的栈桥上南望,湖岸四周蓝色的轮廓灯、岸边柳树上五颜六色不停变换色彩的串灯,近处穹顶式凉亭上黄色的装饰灯,远处拱桥上线条分明的蓝色轮廓灯更映衬得水面如宁静安谧的墨蓝色宝石。行走间,前边传来一阵民乐和歌唱声。走到近处,见几个中年汉族男人正围坐在湖西面廊桥下用二胡合奏着《珊瑚颂》。他们身边是几个着装清凉的汉族女人,正手拿话筒跟随着音乐在唱。虽然合奏和歌唱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无论拉琴还是歌唱的人都很投入,谱架、乐谱也摆放的有模有样,吸引着一对老夫妻和一群妇女在一旁驻足观看。两个在外围抱着孩子的妇女也一边逗着孩子,一边跟着哼唱。看着他们的悠然怡然,我不禁微微笑了起来。自得其乐不就是这样吗?技巧、功底在这时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那份和谐的氛围,那份乐观的心态,那份积极的参与。

广场一角

拱桥远眺

沿着小路再往前走,周围绚丽多彩的灯光映照在中间的水面上,形成一种波纹起伏、浮光跃金的绮丽景象,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迷幻感。通过横跨水面的栈桥,前边是一处相互交错衔接、造型别致的斜面及尖顶帆布风雨棚。伴随着舒缓的交谊舞曲音乐和柔和的灯光,八、九对舞伴正在棚下翩然起舞。这些正陶醉在舞曲中的人们有三对为男女组合,其余都是纯女性组合,还有一个年轻女子一边抱孩子踏着舞步在人们之间穿梭,一边举起孩子的小胳膊随着节奏来回摆动。在摇曳旋转的组合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一对维吾尔族舞伴。男的着白衬衣,黑裤子,穿的很正式,女的则戴绿头巾,身着白底黑白圆点图案连衣裙。与其他的组合相比,两个人刚进场时神情似乎有些拘谨,舞姿也有些不到位。这时,一对恰好经过他们身边的汉族男女舞伴一边起舞,一边向他们投去赞许和鼓励的笑容。在绕过两圈后,这对维吾尔舞伴的神态明显轻松了,舞步看上去也轻快了许多。有跳的,就有观赏的。风雨棚外的栏阶上,坐满了颔首微笑、怡然观瞧的人群,几个身材丰腴的中年维吾尔妇女也站在一旁带着欣赏的笑容很认真地看着。交谊舞,这种源自欧洲的社交舞蹈,在艺术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娱心愉情的一种普通形式。虽然在很多场合看到过人们悠然舞动,但不同民族在同一首舞曲中轻盈起舞而且气氛那么和谐,还是让我感到非常温馨。

离开陶醉在交谊舞中的人们,我们来到人声鼎沸、音乐和鼓点激越的大桥下。这里的灯光最为辉煌,竖琴般造型的大桥梁架及垂直而密集的承力钢柱上布满了色彩斑斓的绚丽灯光,在湖边景观灯、装饰灯的辉映下,将周围映照成五光十色的缤纷世界。高悬在承力圆拱上“世界玉都欢迎您”的汉文、英文彩字在灯幕的映衬下愈加醒目,给人一种大气、自信、豪爽的感觉。看到这璀璨的灯火,再想着刚才一路走来时街道两边明亮的街灯和沿街店铺门前五颜六色令人目眩的霓虹灯、LED招牌,不由就想起多年前城中那个小小的火电厂及厂子周边土路上落满的煤屑,想起稀疏而昏黄的路灯,想起停电的日子里家里点着的那盏幽暗且黑烟缭绕的原油灯和清晨起来人们被油烟熏黑的鼻孔,想起在灯光照射不到的暗处人们悠长而缥缈的呼叫应答……真的是今非昔比,告别和田回到内地42年的时光里,家乡不仅有了如此缤纷的灯火,更有了一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绚丽。

桥下的半圆形场地上,众多人们围成了一个大圈子,里边是激情奔放的维族小伙子们在伴随着热烈的鼓点跳《麦西来甫》。随着音乐的变化,人们的舞姿也时而欢快舒展,时而刚劲激烈,给人以强烈的召唤感和参与感。在人圈里,三、四个汉族男女也忘情地投身其中,活力四射地大幅度摆动。看着他们娴熟的动作和欢快的表情,我在心底生发出由衷的羡慕和感叹。年轻的同乡们,真的羡慕你们!虽然和田地处偏远,但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承载这些文化瑰宝的深厚土壤。不经意间,你们就融入了这民族文化交汇的海洋之中,成为又一代继承和传播者。

看了一会儿,我们意犹未尽地从大桥下穿过,准备返回入住的玉都宾馆。此时,桥南面的光影里也有了不少人,前方不远处就有几个人正和着桥北边传来的音乐和鼓点声跳维吾尔族舞蹈。看上去不但动作很熟练,而且舞姿也很优美。刚开始我以为是维吾尔族女孩在跳,但看衣着装扮又不像,走近后才看清是几个汉族女子。其中一个身着黑白竖条纹宽袖衫、下穿棕绿色热裤的年轻女子跳的尤其好,一招一式颇有韵味。看着她,再回想桥那边热情参与《麦西来甫》的那几个汉族男女和跳交谊舞的那对维吾尔族舞伴,让人真切感受到和田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体味到那种和谐共生的温馨和睦。无论是什么民族、什么地域产生的文化,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有益推进人类和平发展的,都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产,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学习、去传承。这一点,被当晚广场上欢快的音乐、激昂的鼓点和欢愉的人群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广场远眺

在路过一组维吾尔族歌舞铜雕后,我们缓步走上台阶。回首身后的广场,依旧是灯光烁烁,乐声阵阵。当年荒芜而人迹罕至的的土沟,今天变成了灯火辉煌、欢歌笑语的乐园,变成了波光粼粼、垂柳轻拂的秀美所在,变化之大令人惊叹,变化之美令人赞叹!对我这个老和田人来说,更是在惊讶的同时高兴和感动。玉泉广场的变化兴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它却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家乡建设一日千里的惊人变化,反映出家乡人追赶时代步伐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反映出家乡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可喜变化。不论这些变化是点滴细微、还是沧海桑田,都会在我心中激起自豪和骄傲,因为我是生于斯、长于斯,虽已离开却情系于斯的和田人,是一个在千山万水之外







































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医院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tianshizx.com/htsdl/893.html

------分隔线----------------------------